Recommended reading

投资非洲必知的五大风险

外贸技巧_自定义px_2019-12-07-0.png


之前我们分享过多篇关于非洲投资的文章,如《你应该了解的非洲市场》《非洲市场深度分析》《非洲8大商机》。今天我们来分享一篇关于非洲投资风险的文章。任何有投资的地方,就会有风险,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宏大的市场规模、相对较低的投资准入门槛……非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为461亿美元,涉及采矿、建造、制造、电力等主要国民经济行业,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金)、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国家。


随着中国对非洲投资的不断深入,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日益上升。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需要注意识别政治、债务、法律、劳工和医疗卫生方面的五大风险。本文从北非、西非、东非、南非、中非五大非洲次区域遴选案例,以期帮助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政治风险以战乱为主


政治风险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一般来讲,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东道国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或行动给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非洲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环境极为复杂,政府更迭频繁、区域矛盾冲突频发,存在很高的政治风险。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战争及暴乱风险、国有化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等。


以战争及暴乱风险为例,目前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面对的最大的政治风险就是战争及暴乱风险。战争及暴乱给中国企业的投资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例如,2007年,在尼日利亚,一家来自某中资电信公司的5名员工与一家中资石油公司的员工先后遭遇武装绑架事件;2007年,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组织对某中资石化公司项目组所在营地发动了军事进攻,尽管有官方军队的守卫,仍有多名中方员工遇难;2008年,在苏丹,发生了中国石油工人被所谓“正义与平等运动”组织绑架事件;2015年,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蓝标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3名某中资企业高管不幸遇难;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导致中国在利比亚的大量在建工程被迫终止,损失超过数十亿元。


北非案例:中资企业在利比亚战争中损失严重


利比亚位于北部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利比亚动乱发生之前,其国内正掀起一轮建设高潮。为配合利比亚革命胜利40周年,利比亚政府还上马了一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自2005年开始,利比亚开始大量招募外国公司在其国内投标建设。中国公司大规模进入利比亚始于2007年。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设、配套市政、铁路建设、石油和电信领域。截至动乱发生前,在利比亚有75家中国企业承建了50个工程承包项目,涉及金额188亿美元。


利比亚动荡的政治局势对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短期来看,利比亚危机爆发后,除了华为等民营企业外,中央企业项目已全部暂停,其中包括中国铁建、中国中治、中国交建、中国建材和中国建筑等,涉及金额超过90亿美元。中资企业中有10多人受伤,企业工地、营地遭到袭击抢劫,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长期来看,中资企业还面临固定资产损失、应收账款损失、回国人员安置、“三角债”等种种问题。


债务风险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全球流动性收紧力度明显加大,全球债务风险整体居高不下,非洲地区新兴市场的债务风险趋于上升,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债务风险。2018年以来,在美元升值冲击下,南非等国货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偿付外债成本大幅攀升。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一些资源出口国外债偿付能力大幅下降。例如,某中资企业15亿美元投资于西非塞拉利昂的唐克里里铁矿,因铁矿石价格走低陷入巨亏。安哥拉、乍得、加纳、马拉维等债务问题严重的非洲国家,都是中国的重点投资和借贷对象国,这些国家债务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中国在东道国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


西非案例:中资企业无奈承担合资方债务


唐克里里铁矿位于西非地区的塞拉利昂中西部山区,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未开发铁矿石项目(赤铁矿和磁铁矿)之一,其资源储量估计达128亿吨,平均品位30%左右,可供采掘60年以上。


2017年7月,某中资钢铁集团投资15亿美元,获得唐克里里项目25%的权益,该中资钢铁集团和非洲矿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唐克里里铁矿(塞拉利昂)有限公司。按照2010年的汇率,这笔投资达到百亿元人民币。根据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该中资钢铁集团可以按照折扣价每年购买1000万吨铁矿石。由于2010年前后铁矿石价格正在上升区间,因此该中资钢铁集团的投资较为划算。


但是,随着2014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和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矿业采矿成本提高;2014年12月,非洲矿业发布公告称,由于营运资本不足,公司已关停包括唐克里里在内的塞拉利昂地区的矿山。停工停产直接影响了第一大股东非洲矿业的资金链。因非洲矿业从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处获得的2.5亿美元贷款自2014年11月以来一直处于违约状态,公司未偿还贷款总金额高达1.67亿美元,面临破产清算和从伦敦股票交易所AIM(另类投资市场)退市的风险。为保护前期投入,该中资钢铁集团决定购买项目公司债务债权并对抵押资产进行拍卖,从而获得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这次全球范围内竞标中,该中资钢铁最终获得了非洲矿业所持有的75%的股权,获得唐克里里项目100%股权。有媒体评论,因合资方债务问题使得中资钢铁企业收购其全部股权并承担相应债务实属无奈之举,在国内市场低迷、钢铁行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下,该中资钢铁集团的海外矿山项目还需要经受资金、管理、疫情风险等多方面考验。


法律风险易“误犯”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海外经营发生不合规情况而遭受法律惩罚的风险。这种风险当然有部分属于企业违规操作的类型,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企业不了解国外的法律而误犯,还有一些则是东道国执法不当甚至故意借法律形式制造障碍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没有政治风险那么直接和剧烈,它的人为干预性弱,不容易被觉察,但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常常并不亚于政治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法律风险是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并且可能因为某个员工或者具体事务等引起企业的整体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对企业造成财务和社会声誉上的损失。因此,中国企业对由于不适应国外法律文化而频频出现的法律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东非案例:肯尼亚首个燃煤电厂项目被环境法庭叫停


某燃煤电厂项目位于东非肯尼亚蒙巴萨港以北200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的拉穆岛上,是肯尼亚政府提议建立的“肯尼亚2030年愿景”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造价20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来自某中资银行出口信贷融资。项目工程由中国某中央企业承包,项目业主为肯尼亚的阿姆电力有限公司。


但由于项目引发了当地居民争议和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的诉讼抗争,美国通用电气、南非标准银行等均放弃股权收购和融资服务。2016年,燃煤厂项目业主阿姆电力和肯尼亚国家环境管理局被肯尼亚非盈利组织卡迪巴协会告上法庭,自此诉讼未断。NGO组织提出,燃煤电厂项目没有依法将工程计划和项目关键事实向公众披露,也没有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法案相关条例。法庭也认为,国家环境管理局没有依法组织公众参与,其颁发的环评许可只是一份通用许可,关联性不强。最终,2019年6月26日,肯尼亚国家环境法庭下令暂停该项目,并撤销其环境影响评估许可,项目被迫搁置。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遵守所有必要的法律是项目重启的前提,项目延期或停滞将让某中资银行的12亿美元出口信贷融资陷入风险。


劳工风险损害海外形象


近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劳工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对非投资的新挑战。这里的劳工风险主要指劳资纠纷、与工会关系的处理、对劳工权益保障不足等。例如,南非、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南部非洲国家都对不同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作出了的相关规定。


劳工风险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时容易忽视的风险之一。处理不好劳工问题,企业容易遭受经济损失。不仅如此,部分劳工矛盾和纠纷还会引起民众对中资企业的抵制,既影响了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的进程,也有损国家海外形象及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因此,对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而言,劳工风险是投资前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投资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非洲.jpg


南非案例: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应对劳资关系风险


赞比亚是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铜储量约占世界铜储量的6%。赞比亚政治稳定,半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战乱,属非洲投资环境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


1998年,某中资企业通过国际招标以2000万美元的竞购成本和1.6亿美元的复产建设投入,收购已停产的谦比希铜矿,2003年7月28日该矿建成投产,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在境外建成的第一座、也是规模最大的有色金属工矿。但是,在铜价扶摇直上的背景下,工人与管理层在工资及其他问题上的紧张关系加剧。谦比希铜矿的工会每年都会要求资方给工人涨工资。2011年10月,在时任赞比亚新总统萨塔上台1个月后,该中资企业投资的谦比希铜矿因薪资待遇谈判破裂而发生大规模罢工活动,涉及2000余名当地矿工,罢工时间长达两周,对公司正常生产、作业造成重大影响。依照赞比亚当地法律规定,当公司与工会就工资增幅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且经调解未果后,劳工可以在工会组织下经法院批准后进行合法的罢工以捍卫自身权利。因此,当月发生在谦比希铜矿的罢工事件属于非法罢工。


2011年10月19日,该中资企业项目公司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如罢工员工48小时内不重返岗位,则予以开除。此后赞比亚官方介入此事并进行调解工作,该中资企业项目公司于当年10月20日在赞比亚矿业部部长的主持下与矿业工人工会就罢工事宜签订协议。据此协议,工会承诺罢工人员将于当年10月22日复工,该中央企业项目公司则须接纳所有员工复职,而劳资事宜待由薪酬集体谈判解决。至此,罢工风波基本结束。


医疗卫生风险掠夺性命                                                                                          


医疗卫生风险是中国对非洲投资不得不面对的一类风险。受气候潮热、经济落后和医疗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撒哈拉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迄今依然是流行性传染病传播最广、最严重的地区。疟疾、黄热病、登革热、霍乱、埃博拉、艾滋病、伤寒、昏睡病等,每年都会在部分国家爆发和流行,夺走数万人的生命。上述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也被称为“致命性传染病”。非洲一些国家近年来发生疟疾、黄热病、埃博拉等大规模疫情,都在全球引起高度关注和担忧。


2016年,位于中非的安哥拉和刚果(金)等地爆发黄热病疫情,造成400多人死亡,耗尽了当年黄热病疫苗的应急储备。2019年,史上第二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开始在刚果(金)东部肆虐,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19年8月底,约2000人因此被夺走生命。这是继2014年8月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埃博拉第二次被列为高安全风险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非案例:中国援助应对非洲疫情


致命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不仅威胁在非洲中资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并有可能随着人员往来而输入中国。2014年年初以来,部分西非国家相继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先后提供了4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并持续通过多双边渠道为非洲有关国家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多轮资金、物资、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2016年3月,安哥拉黄热病高发时,中国确诊6例输入型黄热病病例,均来自安哥拉。为保护数万中企员工和华侨的人身安全,2016年和2017年中国曾派出卫生检疫工作组,前往疫情严重的安哥拉和赞比亚,协助当地政府加强黄热病和霍乱疫情的防控。



对非洲投资的几点建议



一是中国企业应增强海外政治风险的防范意识。


中国企业对非洲各国政治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对于政治风险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在企业开展对非洲投资活动之前就应有所了解。加强对投资目的国政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也可与中国政府驻非洲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商会等联系沟通,了解东道国投资环境。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应考虑购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保险产品,避免因东道国政治风险给中国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二是关注非洲各国债务水平变化。


未来一段时间,部分非洲国家债务风险水平都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国目前对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仍旧薄弱,还没有官方机构专门发布与之相关的监测报告。中国企业应随时关注投资目的国债务水平变化情况并提前预警,如采取合资方式投资的,还应当在投资前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合资方做好尽职调查,避免陷入债务困境。


三是增强海外合规经营和法律维权意识。


合规经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前提,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要遵循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要求,充分掌握国际标准与准则,在自身经营活动中提高合规意识,减少风险暴露。在遭遇风险时,中国企业也要充分用好法律工具,保护自身权益。中国企业在投资前可聘用专业服务机构,对可能的投资标的和地区做足尽职调查,摸清具体情况和潜在风险,并提出法律意见,避免因不了解具体情况而产生的潜在风险。


四是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应急方案。


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在提高企业利益的同时应依法维护员工权益,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实际能力,积极稳妥地处理与企业工会的关系。此外,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投资时应当提前制定完备的罢工应急方案,以减少经济效益损失。


五是做好传染病接种免疫和预防措施。


赴非洲或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应密切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通报,及时充分了解当地传染病的分布区域、传播方式及危害程度,评估并确定是否存在疫情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重视接种黄热病和霍乱等各类疫苗,并提醒员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前往疫情高发区,对来自高发区的人员做好预防性体检或隔离工作,尽量避免和减少致命性传染病带来的危害。




文章来源:进出口经理人

0/500

Add expression

Disclaimer: The sharing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column of Foreign trade skills are not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purpose. They are all published by users of network or platform and are only for free browsing reference. Visitors can use the articles provided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Meanwhile, they should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shall not infringe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relevant obliges. If the original author of the article is not willing to publish articles on this website, please contact in time and delete it. Please contact service@b2b3.com for copyright issues or deletion. Once confirmed, it will be deleted within 2 working days

  • Print
  • Close